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外界 -> 人民日报看宁夏
宁夏隆德县:深挖非遗文化,带动乡村旅游
——古老的巷子 鲜活的文化
2024-03-15 12:00:58   
2024-03-15 12:00:58    来源:人民日报

 

rmrb2024031511_page-0001.jpg?x-oss-process=style/w10

  支起火堆,柴火噼噼啪啪地响,火焰卷着,星星点点飘向夜空。迎春返,燎疳疳,夜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红崖村热闹非凡。年轻人和孩子们围着火堆,壮起胆子,助跑、起跳,越过火堆,迎接新春。

  “燎疳是我们西北的民俗,跳过火堆寓意着祛病消灾,在固原市,就我们老巷子搞得最红火。”火光映着村民杨国权红彤彤的脸,“民俗搞得红火点儿,村里人开心,吸引的游客也多。有人说,这是老巷子的文化特质,让我们一个务农的村,吃上了文化产业的饭。”

  杨国权说的“老巷子”,就是红崖村里的老街。2010年,县政府开展旧房改造,全村90多户居民面临拆迁问题。施工前夕,有专家前来探访。只见一条老街,青石平平地铺开,街两侧,石头垒成院墙,墙缝间填着黄土泥巴。这是山里“长出来”的石头房子,墙缝里,小小蒿草着舒展身段,院墙脚,杨树、榆树洒下了绿荫。

  古色古香的百年老村,完整保留下六盘山传统民居的样子,让人舍不得拆。2010年,隆德县开展改造规划,把老街两旁完好的民居保护起来,起了“老巷子”的名字。2016年,红崖村二期改造工程开工,这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,即将变为景区。

  村子变成旅游区,居民却还在得里面生活。村委召开村民大会,讨论村子的未来。“以前大家都是种粮户,靠农作物挣钱,十年九旱,靠天吃饭靠不住。”红崖村的老书记,如今的红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宏生回忆,外出取经的村干部回来,带来了其他村发展旅游的经验,“大家过够了种地的苦日子,讨论一番村委决定,就靠旅游业,开农家乐,搞餐饮!”

  一时间,农家乐在老巷子遍地开花。

  杨国权花五万,也做起了民宿,把院子装修一番,在东西两屋开了四个房间。村头的邻居何功,更是大手笔,投了200万把自家的大院子改造成餐厅,建了十八个包间。

  可开了没多久,村民临到年末,一算账,却发现亏了居多。

  “刚开始生意好,慢慢就不行了,老巷子没什么旅游项目,没法长久吸引人。”何功在外经商多年,本想回乡发展,却没料到刚开始就碰了一鼻子灰。

  “小院子改造完,看着有模有样,却不上档次,品质不高。”

  “寒暑假人多,可淡季就不行,淡季太长,一年算下来生意还是赔。”

  ······

  村民七嘴八舌说意见,眼瞅着旅游业靠不住,不少人又锁了院子,外出打工去。

  咋办?张宏生叫来村里人,“光有景区不行,还得有吸引人的东西,咱们得有特色。”“什么是特色?”何功点子多,“老巷子什么好?就在这个‘老’字,得挖掘文化内涵。”

  打开了思路,村民有了建议——开办传统手工作坊、引入隆德非遗展览、烹饪当地特色美食暖锅······杨国权也动了脑袋,从小有剪纸手艺,不如开个剪纸工坊。

微信图片_20240305154017.jpg?x-oss-process=style/w10

  红崖村老巷子景区内的民俗表演。图片由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。

  走进杨国权的工坊,剪纸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分外惹人注目,一棵棵柳树的细节,人物的装扮动作,活灵活现。“三张大红纸,花了三年时间才剪出来,拼接的时候小心翼翼,生怕错位了一点,前后缝隙也不会超过一毫米。”杨国权说着,为参观的游客现场表演。左手捏纸,右手执剪,先一刀纵贯,裁出大略曲线,又细细腾挪,抠出密密的花纹。剪刀不动,红纸却旋转不停,不到十分钟,一个寿桃形状的“春”字就剪了出来。

  “从前只是喜欢剪个纸,但没想到和旅游一结合,还打出了名气。”年近50岁,杨国权成了剪纸项目的市级传承人,工坊吸引的游客也让农家乐热闹起来。“游客看着剪纸,吃着特色暖锅,就有了停留的理由,利润能高不少。”

  如今,老巷子的非遗文化可不只有剪纸。初期改造时,红崖村八个相连的老院子被保存下来,魏氏砖雕、高台马社火、杨氏泥塑、秦腔戏剧等隆德县非遗展示其中,一院一景,更成了一处处相连的文化空间。“大院里常常举办活动,现场做泥塑,描脸谱,唱秦腔,耍皮影。一句吊嗓子的唱腔声,比什么吆喝都有用。”张宏生说。

  文化引进来,生意也好做。老巷子一年到头游人不断,何功费心改造的大院子也经常爆满。“夏天人最多的时候,一天营业额能有两万元。”何功说。如今,老巷子景区共有书画、餐饮、民宿、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户 48 家,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造前的几千元,提高到2023年的26000元。景区2022全年接待游客约 35 万人次,直接性营业收入达 2000 万元,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 100 余人。由于保护开发得当,2019年,红崖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

  “红崖村的特点,就在于里面鲜活的文化。”在张宏生眼里,各地的村落景区很多,但都没人住里面,成了纯粹的商业景区,红崖村保留了一份难得的人气儿。“有人,这日子就能过得火,非遗就能传得旺。”

  “现在,村里家家户户干净爽利。你想,游客一来,不知道哪家是景区哪家是村民院子,直直往里走。这不,就推着我们村里人收拾屋子,装潢院落,拾掇齐整。”杨国权说,“不能给村里的形象丢脸嘛!”

  如今市、县里搞文化活动,都会选择来到红崖村老巷子。时不时地,村里架起花灯,耍起社火,热热闹闹搞一场演出。就像不久前的燎疳节,撩起了老巷子正月里最后的一把火,也撩得杨国权跳了几场。“过了燎疳,年就过完了,年前这火烧越旺,来年心气就越足。”小院里,迎着春日阳光,杨国权给窗户贴上新的剪纸作品,“过几天六盘山绿起来,游客就多了,到时候院子里再多摆几个暖锅!”(记者 秦瑞杰)

  “非遗+”,为乡村文旅打开新空间

  杨国权的剪纸工坊挂着一块牌子——“乡情剪纸”。这也是红崖村正在探索的“用特色非遗文化突出乡情、留住乡愁,创造乡村旅游的新空间、新优势”。

  如何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、“用”起来,从而将游客吸引到一方村落,让文化产业真正赋能乡村全面振兴?这有赖于当地的深入挖掘和特色供给,找到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。

  “非遗+”,让乡村文旅有了新空间。在老巷子,非遗的身影无处不在:在街头巷尾遇见非遗表演,在农家铺子品尝地道非遗美食,在茶余饭后体验非遗手艺……游客在接触中感知,在沉浸中融入,感受乡村的多元魅力。

  “非遗+”,让乡村文旅有了新优势。让特色非遗文化“说话”,不仅让不少传统村落成功“出圈”,走进大众视野,更在村容村貌、村民收入等方面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  非遗只有在传承、发展、创新的过程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。从这个方面看,乡村文旅也为非遗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式传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。让更多古村古镇借助非遗“火”起来,让更多非遗文化在乡村“火”下去,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双赢。(方识)

【编辑】:王小梅
【责任编辑】:邵志权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宁)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 宁ICP备10000675号-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